2013年的最後一天,廣州市審計局公佈了4份審計報告,其中包括中山大道快速公交(BR T)試驗線工程項目和大中修工程項目,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建設績效和BR T項目2011年度運營績效情況的專項審計調查結果。早在BR T項目運行之初,就有坊間傳聞BR T造價昂貴,耗資逾3億元,但去年9月的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上,市審計局就已經公佈BR T造價達13億元。如今,更令人震驚的數據接踵而至:2011年,全市建設公交專用道平均造價約92萬元/公里,而BR T項目平均造價8070萬元/公里,後者是前者的87倍。
  更讓BR T項目的力推者們感到汗顏的是,按照廣州市交委的數據,公交專用道與BR T路段的公交車平均運營速度,和社會車輛平均行駛速度均相差不大。例如,從去年7月份交委公佈的數據看,已建成的320公里公交專用道早晚高峰時段,公交平均行車速度約28公里/小時。假如上述數據不含水分,那麼這和BR T項目所宣稱的通道內24公里/小時相比,甚至更加快捷。當然,這裡需要考慮地段等因素,不過在雙方速度差距不明顯的情況下,造價相差86倍,實在是讓人驚愕。
  既然BR T項目貴得這麼離譜,廣州市政府的決策者們在看到審計報告之後,估計也會放棄繼續興建的念頭。但數十億的耗資,所取得的效果卻並不令人滿意,顯然不能如此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。早在規劃階段,廣州市建委聲稱經歷了國內外的多番考察,聘請專家詳細論證。而幾乎在三年前,廣州BR T正式開始運行後,廣州市交委給予它的稱贊也從來不少,各方對BR T作的讓步讓路也幾乎是隨時隨地的。
  當然,交委在進行自我肯定的同時,是不會忘記用上“大數據”這一利器的。讓我們來看看官方宣傳語:日均客流量達80萬人次,最高日達到96萬人次,單向截面客流量高達2.74萬人次/小時,是全亞洲單線客流量最大的B R T系統,通道內平均運營速度約24公里/小時,比開通前提高了近84%。
  除了大數據,還有各種獎項證明BR T的牛氣,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“2011年度可持續交通獎”、英國標準協會“可持續發展-綠色低碳獎”、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“燈塔獎”等一連串的國際大獎,幾乎讓相關部門拿獎拿得手軟。可以說,從政績的角度來看,廣州BR T近乎完美,絕對是成功的。
  但官員的政績和民眾的福利之間畢竟有著一道鴻溝,在廣州交通擁堵現象不見好轉的今天,層級再高的榮譽也無法解決市民出行難的具體問題。更何況,這些充滿“綠色”、“低碳”字眼的獎項頒發者其實並不關心工程造價,也不關心誰在承擔費用。
  廣州BR T項目上馬之初,曾有媒體評論:不管BR T有多少缺點,但至少體現了政府將道路還給民眾的“誠意”。現在看來,審計局的一紙報告揭露了這份“誠意”的價格。作為一項政績工程,BR T當然是成功的;但作為一種交通工具,廣州人真心用不起。而對於如此嚴重的城市公共管理重大決策失誤,也必須得有人出來承擔後果。  (原標題:[短評]BRT造價太貴,廣州人真心用不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w58owecn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